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。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学院土壤科学家李保国教授所撰文阐述的,东北黑土地侵蚀沟治理,"耕地保护挑战巨大,任重道远,必须持之以恒,综合施策,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,同时保护好每一寸土地"。
面对东北黑土地上无数的耕地侵蚀沟,如何大面积,从根本上治理,综合施策治理,就需要打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,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,才能从田间源头治理、才能得到有效治理、才能是可行和最经济的治理。而在东北中部平原缓坡耕地中,农民采取、参与、见效最快的措施,就是在结合应用玉米、大豆保护性耕作,采用机械苗期深松技术,己被多年实践证明,是减轻水土流失、治理侵蚀沟关键而实用手段、管用招法、宜推措施。
还记得十余年前夏季,到长春市九台区兴隆镇调研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,一位合作社理事长领着我们看到了,没有进行苗期深松的地块,在田间道上,被雨水冲刷出一道道,浅则几厘米、深则十几厘米的一道道,曲曲折折的侵蚀沟,车行走在上面,一直颠簸着;而在地块相邻的区域,采用保护性耕作加苗期深松的地块,在田间道上,几乎看不到雨水冲刷出来的侵蚀沟。吉林省榆树市新立镇雪莹家庭农场主姚雪莹,也曾连续几年时间,记录在夏季连续降水后,采用保护性耕作并配套集成苗期深松的地块,比没有采用苗期深松地块,雨后田间水土流轻、侵蚀沟少、轻的实际情况。
1. 苗期深松技术的核心作用。
苗期深松技术属于保护性耕作体系的一部分,其核心在于,通过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,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和蓄水能力。这种技术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,从而降低水流对表土的冲刷强度,从源头上抑制侵蚀沟的发育。
2.减少径流冲刷:深松后土壤结构疏松,雨水更易下渗,减少地表径流量,降低侵蚀沟形成的动力。
3.保持土壤覆盖:配合秸秆覆盖或高留茬技术,可进一步保护地表免受直接冲刷,并增加土壤有机质。
4. 在东北平原缓坡地的适用性。东北黑土区地形以缓坡为主,坡耕地汇水面大且缺乏有效排水设施,传统顺坡耕作加剧了侵蚀沟的扩展。苗期深松技术在此类区域的应用具有优势是:
改善坡地排水。通过深松形成纵向松土带,引导水流缓慢下渗,减少集中冲刷。深松技术能与现代农机作业结合,提升耕作效率,符合东北粮食主产区规模化生产的需求。
5. 政策支持与推广实践建议。
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,应当将保护性耕作与侵蚀沟治理统筹推进。2025年东北地区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超1亿亩,并重点建设60个整体推进县和800个高标准应用基地。苗期深松技术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,已通过以下措施落地:
增加苗期深松作业资金补贴面积。技术配套,部分地区在治理侵蚀沟时,同步实施秸秆填埋、柳编护沟等生态措施,结合深松技术形成综合治理体系。
6 . 长期效益与挑战。深松技术不仅减少侵蚀沟发育,还能提升土壤肥力,促进作物增产。
技术推广难点:需克服传统耕作习惯,加强农民培训,并完善排水设施等配套工程,避免单一技术应用的局限性。
综上,苗期深松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径流调控,应成为东北黑土区防治侵蚀沟的治本之策之一。在政策支持和规模化推广下,其应用将进一步巩固黑土地保护成果,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。